世俱杯 2025

芯片制造薄膜测量方法全解析

出处:网络整理 发布于:2025-07-02 15:58:02

在芯片制造的微观世界里,薄膜测量至关重要。芯片制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,要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数百亿,需经历数百道严苛工艺。每道工序的参数波动都可能像蝴蝶效应一样,终影响芯片的良率与可靠性。半导体制造本质上是物理、化学与材料科学的精妙融合,而测量技术则是这场精密演奏的指挥棒,它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工艺数据,确保每个环节都精准地处于纳米级的 “黄金区间”。


从无图形的监控晶圆(陪片)到承载电路的图形化晶圆,从独立式设备到嵌入生产线的集成系统,测量技术贯穿芯片制造的全流程。薄膜测量方法有多种,如四法测量电阻率和薄层电阻、范德堡法测量薄层电阻、等值线图测量薄层电阻、椭圆偏振仪测膜厚和折射率等。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薄膜测量方法。

四探针法测量电阻率和薄层电阻


在半导体制造的精密体系中,薄膜如同芯片的 “血管网络”,其电阻特性直接影响电流传输的效率与稳定性。四探针法作为半导体工艺监控的工具,以纳米级的精度为薄膜进行 “电阻体检”,是贯穿离子注入、扩散、薄膜沉积等关键工艺的 “质量守门人”。


四探针法诞生于地质勘探领域,它通过四根等距排列的探针实现精准测量。外侧探针注入恒定电流,内侧探针捕捉电压信号。这种设计巧妙地消除了接触电阻的干扰,使测量结果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电阻率。对于半导体薄膜而言,其电阻率(ρ)与载流子浓度直接相关,如同材料的 “电学基因”,决定了晶体管的开关速度与器件的功耗表现。


为简化复杂结构的电阻计算,半导体行业引入了 “方块电阻” 概念。该参数将三维材料电阻转化为二维的 “方块值”,设计人员只需测量方块电阻,再通过版图的长宽比即可快速推算任意结构的电阻值。例如,在扩散工艺中,通过四探针法测得方块电阻值后,工程师可反向推导掺杂浓度是否达标,或预判晶体管击穿电压是否符合设计窗口。


现代四探针设备已成为生产线上的 “实时哨兵”。当探针轻触晶圆表面时,设备能在数秒内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,甚至通过几何修正因子(K)补偿探针间距不等或样品边缘效应带来的误差。这种 “非破坏性” 检测能力,使其成为监控外延层、扩散层质量的利器。但需注意,当衬底与薄膜导电类型相同时,并联电导效应可能导致测量失真,此时需采用反偏隔离或选择绝缘衬底。

范德堡法测量薄层电阻


在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逼近物理极限的当下,精准测量复杂结构中的薄层电阻成为技术攻坚的关键。1958 年问世的范德堡法,凭借其对样品形状的包容性与纳米级测量精度,成为监控扩散、离子注入等工艺的工具。


不同于传统四探针法对规则样品的依赖,范德堡法通过在样品边缘布置四个接(A、B、C、D),构建出 “电流 - 电压” 的精密测量网络。其突破在于:无论样品是圆形、矩形还是异形结构,只需满足 “接触点间距远大于薄膜厚度” 的条件,即可通过两次电流注入(如 A→C 和 A→D)与电压采集(如 D→B 和 C→B),结合修正函数推导出电阻率。当接触点呈对称分布时,修正函数可简化。


为适配先进制程中日益缩小的器件结构,范德堡法衍生出偏移方形十字、大正十字、小正十字等多种测试图形。以小正十字结构为例,其十字臂宽仅 8μm、臂长 10μm,通过 “臂长>臂宽” 的设计原则,将测量误差控制在 0.1% 以内。这种设计使范德堡法能够深入光刻胶掩膜覆盖的微小区域,甚至直接嵌入芯片划片道内,在不影响电路功能的前提下实现 “原位监测”。


在离子注入环节,范德堡法通过检测扩散区的薄层电阻波动,可反推掺杂浓度是否均匀;在薄膜沉积工艺中,其测量数据能精准校准膜厚与应力参数。更关键的是,该方法对样品形状的包容性,使其成为监控三维集成工艺、异质集成等前沿技术的方案。

金属 — 半导体接触测试结构


在芯片内部,金属与半导体的接触界面如同高速公路的 “匝道”,其接触电阻直接决定着电流传输的通畅度。随着制程节点推进至 5nm 甚至更小,接触孔的线宽已逼近物理极限,任何微小的工艺波动都可能引发接触电阻失控,导致器件性能衰退或可靠性风险。为此,行业开发出单孔与三孔两种测试结构,成为监控接触孔刻蚀质量与金属硅化物工艺的 “火眼金睛”。

单孔结构:快速筛查的 “简易哨兵”

单孔结构采用四端电阻器设计,电流从电极 I? 流入,经中心接触孔后从 I? 流出,通过 V?、V? 电极捕捉孔两端的电势差。其价值在于通过比接触电阻(Rc)公式:Rc = (V?Ac) / I(Ac 为接触孔面积),快速评估接触电阻的相对水平。这种结构虽无法剥离体电阻与探针接触电阻的干扰,但因其测试流程简洁,仍被广泛用于工艺线上的 “初步筛查”,或对比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接触质量变化趋势。

三孔结构:精准诊断的 “医学显微镜”

为突破单孔结构的局限性,三孔测试结构通过双电流路径设计实现 “自我校准”。其比接触电阻计算公式:Rc = (R? - R?) × Ac / [2 (l? - l?)](式中 R?、R? 为不同电流路径下的测量值,l?、l? 为对应路径长度),巧妙消除了体电阻与接触电阻的耦合效应。测试时需采用电流换向技术并取双向平均值,以限度抑制热电势与仪器噪声的影响。这种设计使三孔结构成为接触电阻测量的 “黄金标准”,尤其在先进制程中,其测量精度直接关联着接触孔填充质量与金属硅化物工艺的稳定性。


在 7nm 以下制程中,接触孔的深宽比已超过 3:1,任何刻蚀残留或金属填充空洞都将导致接触电阻指数级上升。通过单孔结构的 “快速筛查” 与三孔结构的 “精准诊断” 相结合,工艺工程师得以在接触孔刻蚀、金属沉积、快速热退火等关键步骤中建立质量闭环。例如,当三孔结构检测到 Rc 异常升高时,可迅速锁定问题根源:或是接触孔侧壁形貌失控,或是钛 / 钴金属硅化物反应不完全。这种对界面质量的把控,正是芯片性能与良率在纳米尺度上持续突破的基石。

椭圆偏振仪


在半导体制造的 “纳米竞技场” 中,薄膜的厚度与折射率是决定器件光学性能与电学特性的参数。椭圆偏振仪作为半导体量测领域的 “光学多面手”,凭借其非破坏性、纳米级精度与多层薄膜解析能力,成为监控化学气相沉积(CVD)、原子层沉积(ALD)等工艺的关键工具。


椭圆偏振仪的工作原理基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精密物理:一束椭圆偏振光以特定角度入射至薄膜表面,其反射光的偏振态(幅值与相位)会发生特征性变化。通过解析反射光的椭偏参数 Δ(相位差)与 Ψ(振幅比),可反演推导出薄膜的厚度(d)与折射率(n)。这一过程无需破坏样品,且精度可达亚纳米级,尤其适用于氧化硅、氮化硅等透明介质薄膜的测量。


椭圆偏振仪具有四大技术优势:


  1. 非破坏性检测:无需接触样品即可完成测量,完美适配生产线上的实时监控需求。
  2. 多层薄膜解析:通过光谱扫描技术,可穿透表层薄膜探测埋层结构,揭示多层堆叠中的隐藏缺陷。
  3. 纳米级精度:对 10nm 以下薄膜的厚度波动敏感,堪称光刻胶涂布、间隙填充工艺的 “质量天平”。
  4. 在线集成能力:可嵌入工艺设备内部,形成 “测量 - 反馈 - 调整” 的闭环控制,将工艺稳定性提升至新高度。

在 3D NAND 与 FinFET 晶体管制造中,椭圆偏振仪是监控高深宽比沟槽填充质量的 “火眼金睛”。例如,在氧化层沉积工艺中,其测量数据可实时校准前驱体流量与等离子体功率,确保薄膜厚度均匀性优于 0.1%。更关键的是,通过同步解析折射率与消光系数,该技术还能间接评估薄膜密度与杂质含量,为工艺窗口优化提供多维数据支撑。

关键词:芯片

版权与免责声明

凡本网注明“出处:维库电子市场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维库电子市场网,转载请必须注明维库电子市场网,//tgdrjb.cn,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
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出处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
OEM清单文件: OEM清单文件
*公司名:
*联系人:
*手机号码:
QQ:
有效期:

扫码下载APP,
 一键连接广大的电子世界。

在线人工客服

买家服务:
卖家服务:
技术客服:

0571-85317607

网站技术支持

13606545031

客服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
9:00-17:30

关注官方微信号,
第一时间获取资讯。

建议反馈

联系人:

联系方式:

按住滑块,拖拽到最右边
>>
感谢您向阿库提出的宝贵意见,您的参与是维库提升服务的动力!意见一经采纳,将有感恩红包奉上哦!